[口头报告]悬链线系泊长跨悬浮隧道三维整体水弹性响应试验研究

悬链线系泊长跨悬浮隧道三维整体水弹性响应试验研究
编号:126 访问权限:公开 更新:2024-10-05 00:27:11 浏览:25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10月20日 08:0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议:[S8] 分论坛八、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与教育科技论坛 » [S8-1] 分论坛八

暂无文件

摘要
悬浮隧道技术是面向未来的世界前沿“颠覆性”技术,是未来解决深大峡湾跨越的重要潜在方案之一。厘清悬浮隧道的水弹性动力响应是悬浮隧道的安全设计的重要前提,现阶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面,缺乏有关的模型试验,特别是全3D模型试验。本系列研究开展悬浮隧道全3D水弹性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悬浮隧道的水弹性响应机理,模拟了悬浮隧道管体的弹性变形,考虑了隧道与系泊系统之间的耦合效应。本文以悬链线系泊约束下长跨悬浮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波浪周期和端部预张力条件下悬浮隧道的整体水弹性响应特性,测试了隧道管体沿程的位移、加速度和锚索拉力。试验结果显示,波浪周期对管体的位移和加速度影响显著,尤其在接近共振周期时,幅值达到最大,管体的位移和加速度在跨中处达到最大值。水平和垂向位移和加速度均随相对频率f/fN和KC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波浪共振频率f/fN和临界KC数附近达到最大值。随着端部预张力增加,最大位移幅值降低,位移和加速度的响应峰值位置低KC数方向偏移。施加端部预张力后,管体的x向位移和加速度幅值整体有所减小,但在z向,位移和加速度幅值均增加。增加端部预张力会提高缆绳的张力,迎浪侧的拉力幅值始终高于背浪侧。迎浪侧和背浪侧缆力响应在相对频率和KC数增加时先增大后减小,在共振波浪频率f/fN和临界KC数附近达到最大值。
关键字
悬浮隧道;水弹性;全3D响应;悬链线系泊;试验研究
报告人
阳志文
研究员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

阳志文,博士,研究员,现任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海洋水动力中心技术负责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系统优秀党员”称号。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流固耦合与应用研究工作,在复杂非线性波浪特性、大型浮式结构物流固耦合机理、跨海峡悬浮隧道响设计理论、海工试验装备、浮式防浪装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海岛礁、一带一路节点港口等国内外重大民用、军用工程的建设。近5年,主持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年项目、重点基金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主持重大风浪流试验装备研发、仪器设备建设项目20余项,主持国内外重大工程研究项目50余项。在Top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一作5篇)、Marine Structures、Ocean Engineering等在内的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一作或通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1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提名、获天津市专利金奖等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7项(前3),6项成果入选交通运输行业重大成果库。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提交摘要
注册参会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