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装配式地下结构韧性、智能、低碳建造

装配式地下结构韧性、智能、低碳建造
编号: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8-20 10:00:19 浏览:30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10月20日 16:4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2] 分论坛二、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科技论坛 » [s2-2] 分论坛二下午场

暂无文件

摘要
在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及《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双碳战略全面部署的背景下,汇报人聚焦于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关键挑战之一——装配式地下结构节点传力的精准预测与设计难题。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对机械智能拼装节点传力演变机理认知的局限性,特别是干式拼装节点传力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安全临界状态的准确预判,使得现场施工决策多依赖于经验而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存在显著的机理模糊与失效风险不明等安全隐患。这一理论瓶颈不仅阻碍了安全高效设计规范的建立,也限制了机械智能拼装模式的深入应用与优化,与当前智能低碳建造模式的发展要求相脱节。
鉴于此,汇报人提出装配式地下结构节点传力理论的创新突破作为亟待攻克的高风险科学问题,其解决对于引领地下结构建造技术革新、构建我国及广东省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团队围绕“韧性、智能、低碳”的核心理念,依托极端环境岩土与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了深圳大学装配式地下结构“韧性-智能-低碳”科研团队,采用跨学科融合与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装配式地下结构的三层次韧性设计方法。同时,利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技术,构建了装配式地下结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深度挖掘节点属性与多重数据库、算法的融合应用,实现了从“节点-构件-结构”三层次传力的科学规划、定量分析及优化决策,有效突破了传统“人因设计”模式下的技术瓶颈,为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路径与技术支持。
关键字
装配式地下结构;节点传力理论;韧性设计方法;智能算法技术;低碳建造模式;决策支持系统
报告人
邱桐
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深圳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提交摘要
注册参会
酒店预订